1907年,心理学家詹姆斯与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同时退休,有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后,养上一只鸟。”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事儿。”几天后,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卡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些空荡荡的鸟笼,都会不约而同地问卡尔森养的鸟是什么时候死的,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他从来没有养过鸟,可是换来的往往是客人困惑而质疑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回来,这样就不用再做解释了。显然,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因为别人送了一个鸟笼,所以就养了一只鸟,这就是“鸟笼效应”。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物品后,会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的东西。
鸟笼效应容易让我们陷入固有思维,在生活中,常常会有相应的行为体现,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在内心挂上一个“鸟笼”,或接过别人递过来的“鸟笼”,进而受到“鸟笼”的暗示,在折扣营销中购买多余的商品,在同伴和环境的影响下无心学习,在人云亦云中随波逐流......
鸟笼效应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对事物的联系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倘若身边的人都持有大多数相同的逻辑,我们就会迫于心理压力向其妥协,受到桎梏。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鸟笼效应”的消极影响,避免掉入“鸟笼”陷阱;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鸟笼”,营造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促使自己完成设定的目标,获得积极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