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项火箭减速超重实验。实验前,技术人员将16个最新研制的传感器安装在超重实验设备上,只要重力达到一定限度,这些灵敏的传感器就会立刻发出警报声。
然而,在正式实验中,无论他们如何操作,传感器的指针都没有丝毫变化。在巨大的重力作用下,实验设备已经开始发生变形,16个传感器却没有一个发出警报声。墨菲等人只得先停下实验,开始检查到底是哪里出了错。结果让他们非常震惊,原来技术人员竟然将16个传感器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这种事情极其不可思议,却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会有人把线接反,他自嘲道:“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而这句自嘲,演变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之后,人们从墨菲定律中阐释出了四个方面的内涵:
1.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 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3. 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 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揭示的是导致不良结果的普遍性,以及人为无法阻绝所有意外的必然性,我们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越害怕的,越会发生”,但它要告诉我们的远不止于此,也绝不是提倡悲观主义,而是在提醒我们要防微杜渐,正确看待客观事件。
中国的俗语“怕什么,来什么”正是墨菲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当我们发现“东西一丢掉,往往就必须要用它”、“买完东西就打折”、“早到会议就取消”、“越赶时间越堵车”等不如意的情况出现时,不必过于担心和焦虑,只有沉着应对当下的问题,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墨菲定律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