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一个带蜂音器的笼子里,只要蜂音箱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早期实验需要,有违人道主义精神,请勿模仿),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每次都被电到倒地呻吟、大小便失禁为止。这种反复折磨多次后,塞利格曼更改了实验流程,在蜂音器响后不急着电击,而是先把笼门打开,但这个时候,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开始,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因之前的绝望体验而放弃逃避希望,默默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随后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
学生如果经常得到各方消极评价,长期处在不良的竞争关系中,形成不正确的社会比较,加之个人不当归因等就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导致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出现情绪失调,形成消极定势,认为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因此,当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时”,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采用多元化的客观评价体系,多关注学生自身进步,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