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晕轮效应

发布时间: 2022-04-12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晕轮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就像月亮周围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散,从而掩盖了其他品质或特点,所以也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遮掩性:有时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个别特征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习惯以此推测其他特征。通过捕捉到的某个或好或坏的特征就断言这个人或是完美无瑕或是一无是处,这些都犯了片面性的错误。

2.表面性:晕轮效应往往发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只停留在感、知觉的阶段,容易受感、知觉的表面性、局部性和知觉所带来的选择性影响。如看上去笑容满面的人,未必面和心慈;看上去满脸阴郁的人,未必不心善助人,如果我们只是简单把这些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然是表面的。

3.弥散性:对一个人的整体态度,还会连带影响到跟这个人的具体特征有关的事物上。“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晕轮效应弥散的体现。

 

晕轮效应体现在教育情境中或许会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譬如在教师评价学生的期待层面,期待每个学生都成才,这可能借助良性的晕轮效应创造良性的教育情境。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大多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偏爱,犯点小错也无伤大雅,但这可能会使他们滋生优越感;而面对成绩较差学生犯错时,教师可能会以此贬低学生,可能会使学生滋生自卑感。

 

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更加多元化,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晕轮效应或可能会给我们呈现不同的结果。

 

©2000-2021 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号:滇ICP备12000361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滇ICP备12000361号-1

备案查询:工业和信息化部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联系方式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电话:0871-67985516 0871-67985881

传真:0871-67985981

  • 官方微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4 16:26:55